當你打開手機 App,輕鬆點選下單,幾分鐘後餐點就送到家,你可能從未想過,這背後有多少人為了「軟體品質」在默默付出。很多人誤以為軟體品質就是 QA(Quality Assurance,品質保證)的工作,好像只要產品開發完交給測試團隊測一測,把 bug 找出來修掉,品質就會自然變好。這其實是最大的迷思。
真正的軟體品質,並不是最後一道「驗收關卡」,而是一開始在需求、規格、設計階段,就應該被仔細思考的。否則,等到產品上線後才發現缺陷,代價往往是數倍、甚至數十倍的返工與損失。
在軟體開發裡,品質大致可以分成兩大塊:功能性與非功能性。
功能性品質:就是系統「能不能做到它該做的事」。
例如:手機相機能不能拍照、購物車能不能正常結帳。這部分看似直覺,但其實常出漏洞。
我曾參與一個電商專案,需求只有一句「要支援折扣碼」,結果工程師開發的功能無法處理「折扣 + 點數」同時使用的情境,也沒考慮折扣超過商品價格的情況。最後引發大量使用者抱怨,只能返工。如果在需求會議時,就把驗收條件定義清楚,這些問題完全可以避免。
非功能性品質:指系統「怎麼做到」。
它不直接關乎功能,但卻深深影響體驗。像是速度快不快、系統穩不穩、帳號安不安全、介面是否好用。
想像你的外送 App 功能齊全,但每次操作都要等十幾秒才反應,或系統三不五時就掛掉,使用者一定會立刻轉向競爭對手。這就是非功能性需求沒被重視的結果。
簡單比喻:
真正的軟體品質工程師(Software Quality Engineer, SQE),其實扮演的不只是「測試者」角色,而是「品質守門員」,要在專案的各個環節提醒團隊:什麼才叫「做好」?
現實中,很多團隊只追求把功能「做出來」,卻忽略了非功能性品質。因為功能看得見、能 demo 出來,而效能、安全性這些東西不明顯,往往要等出事才會有人關注。
這也是為什麼品質人員常常需要在規格階段就介入,幫忙把需求拆解成具體的「驗收條件」。品質並不是 QA 一個人的責任,而是整個團隊共同的責任。
一個經典的誤區是:
品質就是在這些不同觀點之間搭橋,確保最終交付的產品能真正解決使用者的痛點。
過去,QA 大量時間被消耗在重複性的手動測試,如同「產品守門人」,但效率往往有限。如今 AI 帶來了巨大的轉變:
也就是說,AI 讓品質人員更容易把關「需求階段」的品質,讓 QA 不只是事後補救,而是成為專案早期的「風險顧問」。
很多新手以為只要公司多聘幾個測試人員,品質自然會提升。但我在專案裡看到的真相是:
一個小秘辛:真正高品質的軟體專案,往往不是因為 QA 很強,而是因為整個團隊都願意對品質負責。
如果你剛入門,對軟體品質工程感興趣,我有三個建議:
別只當「找 bug 的人」
把自己定位成「幫助團隊避免問題的人」。這會讓你更容易獲得尊重。
從使用者角度提問
問自己:這個需求要解決什麼痛點?邊界情境可能會出什麼問題?這樣能幫助你發現需求漏洞。
了解非功能性品質
基本的效能、安全性、可用性概念,一定要先掌握。這會讓你比只懂功能測試的人更有價值。
在我參與過的專案中,我發現品質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,而是「習慣」。
當這些習慣逐漸養成,品質就不再是壓力,而會自然流入產品。
✨ 結語
軟體品質不是 QA 的專利,而是整個團隊的共同工程。AI 的到來,讓我們有更多工具把品質思維提前落地。但最終,品質的關鍵仍然是人:團隊是否願意在一開始就對「做對」這件事負責。
如果你正準備踏入這個領域,請記得:品質不是「事後補救」,而是一種「從源頭開始的設計哲學」。